眼下,整个消费行业最大的变化是,我们正在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,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——这两个变化基本能解释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挑战。
前段时间我去波士顿参加哈佛的课程,第一堂课,一位70多岁的欧洲教授让大家讨论一个佳洁士和高露洁竞争的案例,当时这两家公司正处在为新品打价格战的边缘。同学们纷纷提出用降价等手段打倒对手,夺得市场份额。
教授总结时说,大家说的都对,但我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:很多中国企业家都把“增长”挂在嘴上,认为市场很大、机会很大,先做大规模再考虑别的,但大家要不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——增长有没有可能是危险的?增长有没有可能是无效的?增长有没有可能是没有价值的?
教授的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。我们的时代和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增量时代落幕,存量竞争开启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过去十年、二十年我们习惯的玩法,势必要发生本质的变化?
我们看到的趋势是:机会驱动转向能力驱动;增长为先转向效率为先;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。
对存量时代的消费者而言,面对的是过度充分的商品供给。我们再想卖出一件东西,就必须替换掉他们原来的一件东西,而不是像从前一样,只告诉他这样的一个东西好就可以了。这是我们正在体验的存量时代的残酷。
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,最简单的方式是卷价格,也就是降价。但价格“卷”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是有极限的,而且势必会降低产品的品质。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思维是:给消费者更好更充分的理由,影响他们实现购买。
举个例子,餐巾纸如何创新?2018年前后,有一种创新方式是把餐巾纸做小做薄,压到一个三公斤的箱子里包邮送到家,售价29.9元,卖给下沉市场的用户,能做到十几亿的销售额。这种做法的趋势是让餐巾纸更小、更薄、甚至张数不够。大家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去卷,做到2022年左右,就几乎只有量、没有利了。
我们投了一个餐巾纸品牌叫植护,2022年左右开始尝试做抖音,发现很多用户喜欢包装更大一些的纸巾,而且很多人买了抽取式的餐巾纸之后,都会配一个纸巾盒。他们就想,是不是如果抽纸本身比较好看,就不用纸巾盒了?于是植护就反其道而行之,把抽纸做大、做饱满、做好看,外包装尝试了各种洋气的颜色:爱马仕橙、蒂芙尼蓝、法拉利红……最后发现消费者很喜欢爱马仕橙,他们愿意为喜欢的颜色买单。
更新之后,植护在抖音上的销售额过了10个亿。沿着这条路线,他们也开始思考别的形式的创新。
后来他们又通过观察烧烤店里的纸巾得到灵感,想到普通的抽取式餐巾纸是放在桌上的,那家里的餐巾纸能不能也挂在墙上,从上往下抽取呢?后来,植护做了“挂抽”的纸巾,在直播间测试效果很好,马上开始订设备生产,结果原本预计卖一个月的货,一个星期就卖光了,“双十一”准备的货,当年9月份就卖光了,而且利润更高。他们新开创了一个品类。
我们曾经很熟悉的大卖场是卖方市场的渠道形态代表,如今正在让位于以胖东来为代表的新型零售商,它代表了买方市场的理念。我们应该向胖东来学习,比如它是如何站在消费的人的立场,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产品的各项信息,来帮助消费者做决策,甚至会提醒消费者量力购买、不要攀比。
过去,中国的零售经营由大品牌商驱动,通过管控价格保证溢价空间,从而推动流通渠道为自己服务,零售商并没有体现真正的运营价值,产品从出厂到达消费者手中,价格可能会翻好几倍。现在的消费者并不接受这件事,他们会去看产品本身的价值,会质疑中间的溢价是不是因为效率低下造成的。
新的零售链条里,离消费者最近的零售渠道的话语权慢慢的变大,它们离消费者最近,可根据消费者期待的性能和价格去向上游制造商直接采购,形成日本所谓的“制贩同盟”。
一个产品的品质非常好,原料价格是10元,但是最后卖给消费者是100元,消费者会不会买单?在日本的711,2元成本的产品最后定价可能就在3-5元之间,还能够长期持续。这是中国零售变革接下来的方向。
针对存量时代的变化,我们提出的解法是,围绕“价值”和“能力”两个维度去经营。
尤其是美味行业的产品价值,一定是以上要素的组合。“性能”是核心,基于消费者需求,由产品经理牵头实现;“性价比”由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设计带来;“附加价值”包括情绪价值、便利性等等,是商业模式里额外添加的因素,也是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。
前些年,行业里的“模式型选手”居多,即基于主流产品做一些创新变形,与上游供应链合作,基于直播、短视频、前置仓等新的流量渠道或者传播方式推广。
但如今,仅仅在需求侧做工作已经不够,真正决定长跑能力的往往是供给侧做持续研发和积累的能力。两方面能力兼备的公司,才能获得线
我先分享几个数据,第一个数据,在2020年四季度,中国餐厅数量达到了顶峰,有900万家,到2024年四季度,有770万家。它是往下走,关了130万家店。
一个餐饮品牌是由无数家店构成的,营业额等于来客数乘以客单价。目前行业的客单价整体是下降的,来客数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新客,另一部分是老顾客的复购,提升营业额的关键是后者。
我们在内部不讲性价比、质价比,我们叫价质比。今天所有的餐饮品牌都乱了,乱打折扣、乱降价。菜单定价没有严肃性,价格全是虚的。
做品牌、做消费最核心就是定价,定价决定你的生态位。30元的价格对应30元的产品,300元的价格对应300元的产品,我们是基于价格在提供对应品质的产品,因此不要盲目地乱打折扣,乱降价,这会扰乱品牌定价的严肃性。
做店是要做密度的,比如北京这样的市场,我能开500家店,如果出海,整个东南亚估计可能也就开300家店。
对做连锁而言,聚焦区域很重要。能在海淀开店的别去朝阳,能在一个区开店,就别跨第二个区,越聚焦越好,聚焦打透一个城市。
中国市场不能用传统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去预判,因为每个人接受的信息是有上限的,而中国的人数更多,品牌更多,导致相较于海外,国内的营销经营成本会更高。现在的平台这么卷,可能一年到头在行业里获得了占有率,但到头来连钱都赚不到。
白牌的理念是当前阶段中国所有品牌应该学习的模式。本质上,大部分行业去做所谓的品牌都是一个伪命题。在中国,渠道这么强势的情况下,消费者不会因为你的品牌名称而指名购买。随机性购买占据了主要选择,这就导致品牌溢价做不出来,只能卷团队、卷市场费用、卷渠道布局,各种卷成本,结果就是不赚钱。白牌能够火一段时间,是因为它把握住了消费的人在那个阶段的核心诉求。但这个需求可能是短期的,也会迅速吸引大批的同行业竞争者,并不适合持续地只做这一个增长点。
疫情之后,行业体量在下滑,品类在平台里卷得一地鸡毛。螺霸王在2016年开始做出口,当时一个核心的点是海外留学生钟爱家乡味道。
经过七八年的出口,我们得知很多品牌在商检、入关、清关的合规性等方面做得很差。在大家传统的印象里,中国食品出海不太靠谱,国外食品添加剂管得严格,质量或者口味不太符合海外市场的需求,所以对出海注意力不够,功课做得不够。
但目前海外市场还是像至少10年前中国的环境,是蓝海,好做。首先对手少,没那么卷;另外一点就是你以为海外花了钱的人螺蛳粉不感冒,但其实并不是。花同样的力度对外国人群体做营销,性价比反而是高的。这么多年来我们确实踩了很多坑,比如商标被抢注的坑、清关资质的坑,这些都是要靠积累的。我们现在在做食品出海的跨境服贸平台,帮企业做商检合规性、海外资质申报等。我们得知,很多企业对出海有初步的认知,也在做,但都不放在心上,规模很小。
我们螺蛳粉一年的出口额一个亿,在细分品类里已经是不错的,利润比国内强很多倍。
螺蛳粉都能够这样,为什么食品企业不通过类似的方式走到海外?它会是一门好生意。中国的话语权在提升,我们本身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一旦去做,你会发现比教育国内的消费者要简单很多。国内卷成这样,如果当前不赚钱,未来其实也赚不了钱,那就要调整,找一些新的增长机会。
今年速食螺蛳粉的下滑应该是在20%。但是螺蛳粉的餐饮还在涨,而且它没有头部,非常散,有500家店左右,都是小店。吃螺蛳粉的花钱的那群人没有变少,频次也没有变少,只不过场景选择更多样了。
螺蛳粉依旧是一个有很强生命力的品类,我们应该探索差异化,从产品层面可以做很多的延展,像螺蛳粉火锅、螺蛳主题的餐厅,很多都做得还可以。目前内容平台的机制促使消费者倾向于短平快的选择购买。我们最近在测一款新的产品,双十一才上市就卖了1000多万。这个品打的就是博眼球,抢卖点,里面加了16公分长的兰花干,视觉展现会特别直观,消费者就买单。
这就是白牌的思维,等到所有品牌都跟进,供应链、营销费用更足的情况下,这样的产品就没有净利了。但是我们大家可以在前两三个月捕到一些窗口,接下来再开始做新的尝试。
我们现在的增长方式主要靠产品创新,去抓当下能够直观地吸引消费的人选择的点,全渠道来做——在内容平台打包,再快速往KA、零售系统下沉,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大华股份:公司已退出美国市场,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占公司海外收入的比例较高
新消费日报 长城汽车与宇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;今年以旧换新带动家电销售1247.4亿元……
中国 RTX 5090D游戏性能普遍强于5090,影驰HOF显卡新品曝光
曝三星6月将推115寸RGB Micro LED电视 隶属超高端产品线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